8月9日,福建新闻联播就科学技术部、福建省人民政府在福州举行2022年部省工作会商会议进行报道。在闽期间,王志刚部长一行先后前往宁德、福州,深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中海创科技(福建)集团、新大陆科技集团、福光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和中科院海西研究院,调研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等情况。
相关链接:
OT与IT融合,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支点
人民日报8月9日发表评论文章《把工业互联网做大做强》,文中指出“数字经济时代,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,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,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”。实际上,早在三年前的十九届四中全会,“数据”就与土地、劳动力、资本、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为要素之一写入中央文件,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确立了数据要素的市场地位。今年年初,国务院印发《“十四五”数字经济发展规划》,对数据要素作出专章部署,第一步便是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。
而在过去几年,OT与IT融合是高质量数据采集的基础已成为业界共识。正如王志刚部长来到中海创集团调研指导时所提到的,“机械的制造数据与互联网的处理数据要结合,整体匹配了,效率才会提高”。
政策引领下,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纷纷着手进行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,但融合之路并不平坦。众所周知,只有当OT与IT融合建立在同一套技术体系中,企业的运行与安全才有根本保障。若一套技术架构由于底层设备问题被“卡脖子”,或因采用各类不同系统工业软件导致“竖烟囱式”IT架构,需要不断靠打补丁方式解决安全问题,系统鲁棒性与健壮性如何保障?
深耕工控领域30年,陪伴中国工业从自动化、信息化一路走到智能化时代的中海创,凭借业界独创“数据引擎”技术研发IAP OS,实现底层设备互联,结合中海创“业务引擎”EAP低代码开发平台,建立完全自主的中海创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,做到OT与IT的深度融合,实现高质量数据采集,在此次革新中走在了行业前端。
业界独创的“数据引擎”路线,以创新驱动发展
当前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,地缘政治摩擦凸显了技术依赖的安全风险,自主创新能力对国家发展和安全具有极端重要性。现阶段,我国工业现场设备仍然以德国西门子、美国GE、日本三菱、欧姆龙等国外品牌为主,而PLC、DCS等底层核心控制设备都具有极强的品牌捆绑性,有着各自的控制软件,不同设备之间难以互联互通。
中海创IAP OS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的技术核心,即是通过独特的“数据引擎”路线,解耦工业软硬件,并将硬件设备接入统一平台,实现不同品牌、不同架构硬件的标准化集成与协同控制,让不同国家的各类硬件产品都能“听懂中国话”、“会讲中国话”,在工业最底层实现数据互通。
看似简单的技术并非一蹴而就,这是中海创在近30年发展历程中,在承接科技部与工信部重大项目的技术攻坚中,在将研发成果应用于市场又反馈回研发的技术迭代中,一步步磨砺而成。通过中海创完全自主研发的IAP OS,不仅能够解决国际竞争中的“卡脖子”问题,在产业数字化升级的第一步——设备上云,以及后续设备更新迭代时,都能够为企业节省巨额的改造成本及维护费用。
把握战略窗口,“业务引擎”领航工业软件赛道
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,工业软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,《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2年工作计划》对工业软件及工业APP进行了多方面部署,包括推进实施“十四五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工业软件”重点专项,培育高质量工业APP等。另一方面,据工信部《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(2021年)》凝练总结,工业软件开发至少涉及15个环节52个智能制造典型场景,传统IT企业往往因为对工业场景缺乏深入认识,在工业软件质量与开发效率上均稍显力不从心。
从2003年就开始从事工业软件研发的中海创,深知工业软件设计的复杂性。团队在业务开展不久便发现,标准化工业软件常常因为追求通用性而难以匹配企业需求,而完全定制开发则难以适应敏捷应用需要。基于此,中海创打造了EAP低代码开发平台,沉淀工业模型模板库,经验复用,降本增速,通过模块化搭建方式,提升企业IT架构的统一性、灵活性和可主控扩展能力。
经过近20年的业务沉淀,从EAP1.0到如今的EAP5.0,平台已建设含7大工业上下游管理分类、25个系统与模块、100余组子模块、5000多个具体应用功能的模板库,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源代码,成为中海创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中的“业务引擎”,帮助工业企业加快产品或服务创新节奏,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。
未来,中海创也将持续投入技术研发,为中国工业互联网建设进程提供创新加速度,为制造业的数智化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,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中海创力量。